
昨天,相信大家的朋友圈都被“长马”刷屏了。
没错,一场马拉松,跑嗨一座城。
从一个新鲜赛事到被人们熟知,第二个年头的长春国际马拉松赛备受关注。3万跑友在雨中激情开跑,他们用脚步丈量城市。
比赛结束,“长马”的故事仍在继续,时下最热门的运动之一,人们在茶余饭后聊过了冠军风采、赛场求婚、造型达人、亲情时间后,开始向更深层次探讨,如果用经济学视角思考马拉松影响了谁,又为城市注入了怎样的活力?
跑出来的 “经济”
“开跑前半个月,我就备战了,健身房、小区里,有时间就锻炼。”27日,从通化赶到长春“跑马”的周女士告诉吉网、吉刻APP记者,为了参加这次比赛,功课真是做足了,除了日常训练外,单是购置运动装备就花了5000多元,这还不算提前前往长春车费、食宿等费用。
无独有偶,来自四平的姜先生也是来长春专程“跑马”的。
“老婆跟我一起来的,提前3天过来的,她不参赛,就是过来玩。”身为一名商人的他表示,从2014年9月第一次跑步锻炼开始,就深深爱上了这项运动,平时忙起来压力大,也是想借这个机会,走一走、看一看,放松下身心。
“长马”热催生跑马经济
上述二位跑者内心感受,其实只是诸多参赛选手中一个缩影。
刚刚结束的2018长春国际马拉松赛有多火?下面这组数据中给出答案。自4月20日10点启动报名后,线上线下人潮人海,30000人参赛名额,在5天时间内就被抢报一空。
事实上,马拉松并非只有跑,它背后衍生出的还有消费经济。
仅从跑步爱好者的角度看,畅跑离不开装备。
“置办一套‘跑马’装备,便宜的几百有,贵的几万也有,这东西和加装饰一样,只要想买就有一堆产品等着你。”按照本地“跑马”团体负责人透露,马拉松装备种类繁多,跑步爱好者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下,一般都会去追求更好的体验。咱就以腰包为例,差不多的公认品牌都400元起。另外,可以选择的还有速干衣、遮阳帽、计步器、手表、吸汗袜、腿袜、背包、水壶等等,多得数不过来。
吉网、吉刻APP记者曾登录天猫等网站发现,如其所言那样,种类繁多的运动装备,如果成套购买,确实不便宜。
这只是前置费用,外地赶来参赛的跑步爱好者,还能催生交通、食宿等费用。
因客观因素和商业保密原因,吉网、吉刻APP记者没有拿到类似统计数据。但从部分城市披露的信息来看,经济拉动力确实存在。
此前“厦马”开跑后,媒体报道了这样一组数据:“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以运动员及后勤人员身份参与2016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外地人员有39599人,其人均消费为2823.84元,外地运动员和后勤人员为厦门带来总收入为11182.13万元。其中,来厦住宿、长途交通(单程)、餐饮和购物的收入占据了前四位,分别达到了3261.41万元、2773.87万元、1962.05万元和1885.51万元。
打造城市新名片
马拉松衍生消费是看得见的短期集中消费。一次成功的马拉松赛,还能让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快速提升,这同样也是主办城市投入这项运动根本所在,长春也不例外。
“马拉松比赛内容很丰富,除了体育本身,还兼备推广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宣传产业优势、聚焦模范人物等等,可以打造城市的新名片。”一位熟悉马拉松运作规则业内人士于先生表示,马拉松在国内蓬勃发展首先得益于城市的“营销”战略。
的确如此,如同业内人士所言,马拉松赛事具有强大城市推介功能。
"长马"宣传推介城市
吉网、吉刻APP记者注意到,2018长春国际马拉松赛是由中国田径协会、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智美体育集团运营的国内超级马拉松赛事。
当天的比赛,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现场直播,这期间无论是高空航拍、还是地面跟拍,长春人熟悉的人民广场、卫星广场、南湖大桥(网红喷泉)等标志性城市景观均出现在了直播画面中,可谓人在画中跑,景在心中留。而诸如周洋、孙军等这些吉林名人,也出现在了直播画面中。
根据《2017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内容显示,马拉松运动以城市影响力为基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中全面展现城市建设成果,是最具代表性的全民健身体育运动平台,对城市的基础建设、交通、旅游、住宿、赛道景观、运动设施等将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影响。
具体一些,2017年马拉松及相关运动直接从业人口数达到72万,间接从业人口数200万,共272万;年度产业总规模达700亿,对比去年同期增长20%。
咋给“长马”再加一把火?
如今的马拉松赛事,已成为体育赛事中的香饽饽,相比一些赛会式赛事,马拉松不需要新建场馆、赛道,也就不涉及场馆的运营和善后管理。此外,其经营模式一般是运营公司与主办地政府部门合作,政府部门负责审批和协调、运营公司具体负责商业化运营,符合市场规律,这也给这项运动深度开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体育界专家曾表示,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越5000美元这条线的时候,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周期,这在欧美称为“马拉松赛事现象”。而中国在2011年的人均GDP就已经超越了5000美元,2017年人均GDP更是超过了8800美元。
马拉松要有特色避免同质化
不过,吉网、吉刻APP记者同样注意到,在“热”跑时代的大背景下,“特色”成了关键词。目前国内许多马拉松赛事在运作过程中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想象力,体育文化结合不好,这对未来经济拉动和城市推介不利。如何在众多系列比赛中脱颖而出,这也是抛给主办城市的思考题?
吉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辛本禄在接受吉网、吉刻APP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经济角度来看,“长马”能够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比如旅游业、体育产业,现在举行这样的赛事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样也看到,产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营销程度还不够。
那么问题来了,在同质化的当下,“长马”到底有什么特点?靠什么提升影响力?
辛本禄建议,在赛事组织过程中,要从产业化的角度考虑问题,应该结合本省或者本地特色,通过嘉年华的活动方式展开。举个例子,长春的汽车制造、航空模型其实都可以重新包装植入“长马”,能不能搞一个新能源马拉松、航模比赛,这增加更多的趣味性,形成组合活动。整体上可以在马拉松赛前进行预热。这样不但可以让人气更旺,还能有助于“长马”特色的提升。另外在时间上,是否可以选择在旅游旺季“开跑”,让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无缝对接。
“人家做啥就做啥,永远在后面,只有人家做啥了你超越了才能叫创新,才能与众不同。”他表示,从千面一城到争奇斗艳,后发优势一定是在前期基础上形成的,其实不光是长春市,吉林市同样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
实际上,专家这种观点在行业内也有认同。作为业内较为普遍的一种预测,未来三年中国马拉松产业的主要任务是,完善马拉松赛事运营管理,积极引导运动消费,打造马拉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