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年根儿底下,有前呼后拥各种节日。也就一眨眼的功夫,这一年就算翻篇儿了。到了2018年,腊八节、情人节、春节马上也要接踵而至。时间飞逝,节奏紧张的我们,每年也就在这短短的一两个月的时间里,能得功夫喘口气,静心反思一下过去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和发展收获。
体育人还是聊体育圈的事,聊点自己这一年的心得和体会,跟圈内各位从业者分享。回顾2017年我自己的体育事业发展,我切身能够感受到,小我到大我或大我至小我的直接映射,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当下的寒冬季节没什么区别,崎岖中透着坎坷,河中没有石头,到处都是摸不到的暗礁。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是习大大在2018年新年对全国人民的经典致辞,非常振奋人心,同时给人民指明“奋斗”是发展至幸福的必要途径。这也使我联想到我10多年前曾经就职的那家美国体育产品公司的经典标语——“Just Do It”,也是简而明的诠释了何为体育的真谛。
缩影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人渴望获胜,体育产业需要幸福,我们更需要真枪实弹的去“Do it”!
关键词:我的2017
过去的2017年,我在一家国内港股上市的所谓的“体育集团”任职高管,接触到和见识到了很多匪夷所思和从未见识过的“运作手段”,亲身经历到了国内体育公司的尴尬行径及窘迫处境。
2017年初,在我刚加盟该集团只有3个半月的时候,在我负责运营的篮球公司刚刚注册成立不到2个月的2017年春节假期,当我准备撸起袖子计划好好奋斗的时候,突然在微信群中的一篇新闻报道中得知,刚刚注册下来的篮球公司被集团以全部100%股权转卖给了一家八杆子打不着的科技公司,而且是“卖您没商量”的集团战略决定。
当时集团还大言不惭的向外界放风,谎称准备竞标CBA。哈哈哈,这一脸懵圈的战略谎言,也不哪来的那么大勇气,自扮小丑逗大伙儿玩?结果是,至今为止,该集团仍然用尽各种理由,拖欠着我几个月的工资迟迟不发,没有理由,爱咋地咋地。
我今天想要聊的是正能量的国内体育产业发展,客观的分析一些目前国内体育产业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与各位体育产业人分享一些务实的“干货”,不能用咱们的版面浪费在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体育集团”的抱怨斥责上,他们不值一提,后续我会拿这个“体育集团”当警示案例,跟各位分享。
关键词:体育产业
咱们首先要聊一聊,当前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大环境下,那些媒体报道的新闻稿用词,又是“井喷啦”,又是“蓝海啦”,接踵而至蹭热度的跨界专家学者、博士教授一窝蜂的出现了,什么词都敢往新闻媒体上招呼,只能说你不懂的,没他们不敢说的,不博眼球誓不为“体育人”的惊天壮举。多大点事儿啊?不就是希望添砖加瓦的助力体育产业发展幸福吗?好事,但这方向,咱不能往沟里带。
咱们还是得先弄清楚,究竟什么是“体育产业”?
我个人认为,简而明的说就是:体验教育、产品业态。再升个台阶复杂一些的解释就是:“体验高等教育、产品多元业态;体育树三观、产业创价值。”
如果社会承认体育应归属于教育的一部分,“体教结合、体育回归教育”之类的呼吁包括政府在内呼吁了很多年了。我更认为体育应归类于高等教育的范畴,这一点,直观比较每四年的奥运金牌数量就有据可查,而每年全球各行业各领域的科学家或专家、博士类的人群确实如过江之鲫,难以用具体数字概述,只是从国际知名度、国家荣誉贡献和社会影响力上比较,体育高精尖人才确实应该属于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体育产业的正式“启动”,得从2010年国务院将体育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时候说起。之后在2014年10月国务院再次颁布的【46号文件】开始,将体育产业量化指标公之于众,明确指出将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朝阳产业扶持。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更是为国内体育产业打开了数倍以上的“想象空间”,体育产业必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那这个完成5万亿的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是来自于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三方成立的测算小组,根据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9526亿元,2006至2012年实际平均年增长率为16.11%。考虑到未来一段时期体育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增长惯性,特别是46号文件出台后将对体育产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测算组按照2013年至2022年年均16%的增长率、2021年至2025年年均10%的增长率对体育产业总规模进行测算,得出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50298亿元。
这个测算,目前看只能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衡量指标而已,据公开报道,当初明确任务指标的时任体育总局经济司陈副司长目前已任职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
46号文对于体育产业的期望与现实对比(2015年部分为估计数字):
方向和目标已确定,为国内体育产业人点着了希望,竖起了灯塔,引导着“大体育”行业之外的跨界巨擘纷纷下手,在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帮扶政策未陆续出台之前,就已经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准备先把剃头挑子的一头先热起来。赛事为王,版权之战、群雄割据的各类爆炸性消息已然活跃于每日茶余饭后的体育界。
关键词:资本寒冬
伴随着近年来资本大潮如开过山车般的进入体育产业领域,过去的2017年,我能够深刻感受到国内体育产业发展遇到的“寒冬”。
但我认为,当前只能称得上是中国体育产业刚刚起步的初期阶段,我们没有任何资格获奖或吹嘘,我们的体育产业核心“职业联赛”方面,那些忍辱负重的投资人们,苦扛了20多年的经营,大部分难以光明正大的敢论证自己的“赚钱理论”,在许家印一度也需要马云加磅站台的同时,我们看到了我们弱不禁风的起点与差距。
其实,业界每个体育产业人需要看到的,不是那些大咖们怎么比着花钱,我相信体育产业人这个群体真心渴望的是,看到甚至学习到该如何去赚钱。通过自己的苦心奋斗和耐心培育,使自己的企业能够真正得到所谓熟悉体育行业发展规律的资本青睐或加磅,而不是沦为政治资本,捞快钱的工具。
健康的体育产业运营,是没有任何“捷径”可选的,就是需要艰苦奋斗、需要充足合理的经济基础、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更需要持久稳定、砥砺前行的政策保障。
回顾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2017年,我们见证了国内经济大鳄们的各种辗转腾挪,随着万达、阿里、乐视等曾经福布斯排行榜上常客们的举动,在他们的后面加上“体育”二字,摇身一变就可以随心所欲的买买买,这到年底了,结果又如何?这些所谓的体育公司收支是否平衡?还是那句话,他们好像还是缺少点体育精神上的本质元素,国家队是靠精英组建的,赢球是奋斗出来的。
对于资本与体育产业的化学反应,我个人认为,其实目前中国体育产业界的各大类别,包括“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其他体育相关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保险,体育康复医疗,体育科技研发以及体育文化礼仪”等等相关体育产业的从业者们,需要放慢脚步,深根细作。
放眼望去,世界上名列前茅的体育公司Infront,已经被中国的万达体育收入囊中,而其他遍布于全球最大的体育公司,IMG、Octagon、Lagardere、WSG无不是从小做到大,从大做到强,从强做到精的一路奋斗过来的。
参考了这些公司的奋斗史之后,面对“资本家”的时候,我们的体育产业从业者是否可以理直气壮的也问一句:“您真的准备好了吗?”不是商业地产配套建两块足球场,前面加上“体育”二字,你就成了体育小镇了;也不是旅行社竞争激烈,您前面也安上“体育”二字,就能变成体育旅游的。这里面是透着“文化和底蕴”的,想清楚整明白再行动,不迟。
关键词:乐视体育
说实话,我和乐视体育的渊源一晃也是好多年了。
记得我在2015年夏天的某一天,在洛杉矶圣塔莫妮卡海滩酒店外和国际篮联的技术官员聊天,对方问我,中国体育产业当时风起云涌,正值各路诸侯抽刀之时,当时,关于腾讯、阿里、乐视和万达这四家体育公司的新闻在媒体每天海外体育新闻报道轮番站岗抢版面曝光率的时候,那么,到底谁会笑到最后?谁会坚挺最久?我当时还比较肯定的告诉对方,乐视体育应该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谁成想,答错了。
乐视体育当初手中在握的近300个体育电视版权,可都是真金白银搭功夫谈判买来的,接二连三的发布会,蒙眼狂奔的PPT,各位高管自信满满掷地有声的发言,和雷子在旧金山酒店的畅聊,和建宏兄欧洲之行的“乐生态演绎”,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
也是2015年,自从华人文化旗下的体奥动力以80亿元获得5年中超电视版权开始,业界内外的人全浮了——不是服,是真的迷失自我的“浮”。华人文化是谁?什么是电视版权?什么是节目制作?什么是信号制作?当时令众多中国体育产业从业者好奇的上百度进行恶补一番,还不一定查得到,解释的清。
进入2017年,所谓的体育电视版权,各路诸侯对于国内外的各大精彩体育赛事的抢夺已然硝烟尽散、刀枪入库,而国内外顶级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版权之争的骤然降温,也使得我们应该更加清醒的面对,然后呢?钱花了,怎么产生盈利?是蒙眼狂奔还是蒙眼裸奔?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我们都很想学习和了解80亿元背后的盈利模式。
关键词:IP热
众所周知,近年来体育产业圈流行起来的一个新词儿“IP”。对于国际和国内所谓精彩激烈,高收视率的体育赛事,都是高价值的体育IP,成交额居高不下是体育产业内的商业规律。但是,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却是,央视5台的江湖地位是无人撼动的。现阶段我们严重匮乏的电视转播资源、节目制作资源与国外体育产业发达国家是根本无法比拟的。
例如,我实地考察学习过的美国大学生体育联盟NCAA的32强区域联盟之一的Pac-12和Big-12,他们都拥有自己的体育电视台,可以随时进行赛事相关的信号制作和赛事直播。
其中,直接产生的盈利模式是,消费群体在当地直接付费购买体育频道的电视转播,各区域地方赞助商各类别赞助商的蜂拥而至,各类体育赛事的门票销售,直接带动了地方城市在承接。
NCAA决赛前四强比赛的时候,地方整体经济的全面上涨,酒店需要在一个月前甚至更早预订、餐厅座椅的提早预订、租车行的车辆租赁提早预订,甚至是国内航班机票的全面上浮,刺激的是一座城市的消费体验,带动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体现。
两相对比,我认为,当前国内在所谓的高价值体育赛事电视版权方面的竞争逐渐趋于理性,也分得差不多了,其实,我们还远远没有开始,我觉得电视版权的商业价值体现不仅仅是现有高质量的顶级体育IP,其实对于所有各层级举办的体育赛事都是有价值的,体验为本,发展是关键,如果我们的眼界只停留在当下,那我们真的只有傻到“烧钱”的份儿了!
关键词:微信
我发现2017年是微信用户群体快速发展的一年,我身边的很多不同国家的外国朋友,也都开始在自己的手机里下载微信软件,他们大部分人都能够熟练的使用各种微信功能,很厉害。而我手机里不同的“体育产业群”也差不多有20多个。